梁山环球专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为大家收集了目前混凝土搅拌车(水泥搅拌车)目前在国内国外的一个研究的现状。
目前在国内方面的情况大致是这样,1965年上海华东建筑机械厂引进了我国第一台混凝土搅拌车(水泥搅拌车)。我国混凝土搅拌车(水泥搅拌车)的开发生产开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刚开始时基本上是引进散件组装,或者通过技术贸易的方式引进技术生产与部分搅拌车零部件引进相结合的生产制造模式。从1982年开始,一些企业相继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过20年的发展, 产品的国产化不断提高,产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在产品系列上,形成了3 m3、4 m3、5 m3、6 m3、8 m3、10 m3、12 m3等品种,8 m3以下正在面临逐渐淘汰,向着10 m3、12 m3甚至更大的容积发展,但整机性能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如今,国内生产企业对混凝土搅拌车(水泥搅拌车)的搅拌系统研究还主要是引进消化国外的技术或者仿制国外产品为主,自主开发研发很少,在理论方面的研究比较匮乏,国内企业的生产多靠测绘和技术引进,甚至在搅拌叶片的生产安装过程中,局部敲打、硬性整合现象居多屡见不鲜。虽然国内一些高校也在这一领域进行研究,如武汉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但他们主要是对搅拌筒进行设计绘制,对于搅拌叶片设计,数值模拟研究很少。
目前国外方面大致是这个样子,19世纪40年代出现以蒸汽为动力源的木制多面体拌筒的自落式搅拌机,19世纪80年开始使用钢铁件代替木板。20世纪初开始改为圆柱形搅拌筒。1926年美国生产出搅拌容积为3m3的第一台混凝土搅拌车(水泥搅拌车)。早期的搅拌叶片一般都是采用阿基米德螺旋线,1965年以后日本开始采用对数螺旋线设计,研究制造搅拌叶片,后来又在此基础上对局部叶片的螺旋角进行了修正,逐渐形成了现在这种梨形拌筒(前后部分为圆锥形,中间部分为圆柱形)-混合螺旋线搅拌叶片的混凝土搅拌车(水泥搅拌车)。2000年,美国的CHRISTENSON RONALD E在原来搅拌筒的基础上,在底锥添加辅助搅拌叶片改进了传统的搅拌叶片;2005年澳大利亚的KHOURI ANTHONY JAMES采用两条螺旋钢板焊接作为内筒壁,合成树脂作为外筒壁,改进了传统的三段式搅拌筒,不过这种搅拌筒制造起来相对比较困难。近年来,澳大利亚VULCAN、美国的马克西姆等公司推出了超长搅拌筒的前卸式搅拌车,拌筒前锥加长,架在驾驶室上方,在驾驶室前方出料。成为搅拌车市场中快速增长的产品,但搅拌叶片设计仍然沿承了对数螺旋线叶片设计方法。目前,国外的搅拌设备研究逐渐朝着多功能、自动监控、多样化、成套化发展,如单、双卧轴式搅拌机、振动式搅拌机、强制式搅拌机,多种混凝土搅拌机(水泥搅拌机)等。搅拌车研究更倾向于上装技术、耐磨材料的研究。针对国内外现状,本文改变传统的搅拌叶片母线所采用的螺旋线方程,使搅拌叶片和搅拌筒之间的连接方式和安装参数得到了改善,提出了用有限元软件对搅拌叶片进行数值模拟和参数优化。试验验证了理论方法的可行性。
因此我们要在这一领域下足功夫,技术上早日超过国外,欢迎广大客户来环球交流学习